投資被動變主動,財智升級!
在香港這個日均成交額逾千億的資本市場中,投資者往往面臨一個關鍵抉擇——是安於指數化投資的穩定回報,還是積極尋找超額收益?被動投資雖能減少決策壓力,但在通脹與市場波動的挑戰下,其回報未必能滿足財務目標。相反,主動投資雖風險更高,卻能透過槓桿與策略操作,為資產增值創造更多可能。
本篇文章將解析從被動投資升級至主動投資的關鍵策略,助你建立攻守兼備的財務佈局,在市場波動中穩步前行。
被動VS主動投資:香港市場的生存法則
在港股日均成交額逾千億的資本叢林中,投資者正面臨選擇:當「躺平跟隨大市」的被動投資,遇上「獵殺超額回報」的主動策略,究竟該如何取捨?
定義與實戰差異
-
被動投資:追蹤指數(如恒生ETF)、機械化定投,核心邏輯是「市場長期向上」,管理費低至0.1%-0.5%。
-
主動投資:選股擇時(如狙擊新能源板塊)、套利操作(期現貨價差交易),追求跑贏大市,但基金費率常達1.5%-2.5%。
香港強積金數據揭露殘酷現實:被動型基金平均回報3.2%,主動型僅1.8%——看似被動勝出,但頂尖5%主動基金卻創造15%+收益,凸顯「平庸與卓越」的極端分化。
優劣生死局:高風險VS低機會成本
被動投資的雙面刃
✅ 優勢:
-
時間成本趨近於零,適合996上班族;
-
避免人性弱點(追漲殺跌),回撤可控。
⛔ 劣勢: -
牛市漲幅被指數成分股「拖後腿」(如港股ETF受地產股暴跌牽連);
-
通脹蠶食收益,年化4%回報難抗香港3.7%物價升幅。
主動投資的危險遊戲
✅ 優勢:
-
槓桿工具靈活(孖展、期權),牛市爆發力強;
-
捕捉政策紅利(如北部都會區概念股)。
⛔ 劣勢: -
高頻交易導致手續費吞噬利潤(散戶日均交易成本佔收益35%);
-
情緒化決策常見,港股散戶調查顯示83%主動投資者曾「輸錢不服氣」加注。
進階實戰:三階段突破被動框架
第一階段:知識重組——從「看K線」到「讀財報」
-
破解被動思維:恆生指數62%成分股為金融地產,但香港經濟實質轉向科技(2023年數碼經濟佔GDP 26%),需主動挖掘未納入指數的潛力股(如AI醫療獨角獸)。
-
工具升級:免費資源結合付費數據,建立個股評分系統。
第二階段:倉位實驗——5%資金試煉策略
-
案例:工程師陳先生將每月定投金額的5%轉投高息股(港燈-SS、領展),透過計算股息再投資效率,兩年內該部分收益率達11%,反超ETF的6%。
-
關鍵動作:設定「熔斷線」(單一標的虧損15%即止損),防止情緒干擾。
第三階段:槓桿佈局——借勢放大收益
-
實戰模型:
-
抵押物業套現500萬,年利率2.8%;
-
400萬投入高息藍籌股(平均股息率5.5%),100萬作波動備用金;
-
股息覆蓋利息後,淨現金流正增長2.7%。
-
風控鐵律:貸款成數不超過抵押物估值50%,且股息/利息覆蓋率>1.5倍。
貸款投資:港人的「冷兵器革命」
在存款利率近乎零的環境下,低成本貸款成為主動投資者的突圍武器:
-
利率套利空間:H按計劃利率2.75% vs 公用股平均股息5.2%,息差達2.45%;
-
稅務槓桿:租金收入需繳15%物業稅,但股票股息免稅,借貸買股實質收益更高;
-
對沖通脹:2023年香港私樓租金升幅4.3%,借貸投資回報率若達6%即實現購買力保值。
但金融管理局警告:2022年「貸款炒股」虧損案例中,78%因忽略兩大風險:
-
黑天鵝事件;
-
還款期錯配(借短期貸款投長週期資產)。
真正的財智升級,不是非黑即白的陣營選擇,而是建立「被動為盾,主動為矛」的系統:
-
核心倉位(70%):低費率ETF打底,確保beta收益;
-
衛星倉位(30%):主動選股+適度槓桿,獵取alpha超額回報;
-
貸款紀律:總負債/資產比維持<30%,每月現金流預留200%還款額度。
正如股神曹仁超所言:「香港地,識借都要識還。」當被動投資的紀律性,遇上主動策略的攻擊性,才是資本遊戲的生存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