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個人理財必看!8大政策關鍵一覽
香港最新《財政預算案》出爐,多項政策直接影響市民的日常開支、投資配置與長遠理財規劃。本文精選8大個人理財重點,從稅務減免、津貼調整到金融市場改革,助你快速掌握政策變化,調整財務策略。
1. 稅務減免幅度縮水:薪俸稅、利得稅寬減上限減半
新年度寬減100%薪俸稅及個人入息稅,但上限由去年的3,000元降至1,500元;利得稅寬減同樣縮減至1,500元。此舉反映政府財政整合策略,需留意未來可能進一步調整。
應對建議:
-
善用免稅額與扣稅項目(如自願醫保、強積金自願性供款)
-
高收入者可考慮分拆收入來源或延後入帳時機
2. 津貼發放微調:長者、基層維持額外半個月津貼
綜援、高齡津貼、長者生活津貼及傷殘津貼,將續發額外半個月金額,與去年相同。但學生津貼未提及,去年每人2,500元的補助可能取消。
影響範圍:
-
基層家庭現金流略受影響,需提早規劃教育開支
-
長者現金補助穩定,但需注意通脹侵蝕購買力
3. 公務員凍薪3年:編制、薪酬、增薪機制全面暫停
政府實施三項凍結措施:凍結公務員編制、薪酬及「跳Point」自動增薪機制。此舉旨在控制公共開支,預計影響約18萬公務員。
延伸效應:
-
私人企業薪資調整或趨保守
-
公務員可考慮進修或轉職高需求產業(如科技、綠色金融)
4. 交通補貼門檻提高:每月開支500元才可申領
「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」領取門檻由400元提升至500元,補貼上限維持每月400元。同時,「2元乘車優惠」維持60歲以上、每月限搭240程,但10元以上車費改收全額兩折(原為全額)。
精算對策:
-
通勤族可搭配電子支付優惠(如八達通「儲分換車費」)
-
跨區工作者需重新評估交通成本
5. 置業成本調整:印花稅寬減、差餉減免縮水
-
首置印花稅:300萬元以下物業徵收100元印花稅的門檻,提高至400萬元
-
差餉寬減:住宅/非住宅物業首季差餉寬減上限由1,000元降至500元
市場預測:
-
中小型單位交易成本降低,或刺激400萬至600萬元物業需求
-
差餉減幅縮小,業主需預留更多現金流
6. 金融市場改革:擴容跨境理財通、REITs納入互聯互通
-
跨境理財通2.0:個人投資額度提高至300萬人民幣,南向通門檻降低
-
REITs納入互聯互通:投資者可透過港股通買賣內地房地產信託基金,分散資產配置
-
離岸國債期貨:新增避險工具,助管理利率波動風險34
投資機會:
-
關注大灣區基建相關REITs(如物流倉儲、數據中心)
-
利用理財通布局人民幣資產,對沖匯率風險
7. 強積金「全自由行」諮詢:自主選擇受託人與基金
政府年內將就強積金「全自由行」方案諮詢公眾,允許僱員自由轉換受託人及基金組合,打破現行僱主主導限制。
預期效益:
-
管理費競爭加劇,或促使收費下降
-
投資者可依風險偏好整合MPF帳戶,提升回報
8. 綠色債券與基建債券:零售部分佔700億港元
2024/25年度政府將發行1,200億港元債券,其中700億屬零售部分,包括500億「銀色債券」及200億綠色債券。此舉鼓勵市民參與永續投資,並提供穩定收益選項。
配置策略:
-
退休族可鎖定銀債保底息率(近年約4-5%)
-
年輕投資者可搭配綠色債券,平衡風險與ESG目標
理財策略需兼顧「節流」與「多元配置」
新預算案反映政府「開源節流」方向,個人理財需更注重稅務規劃與被動收入。建議:
-
重新檢視現金流:因應津貼縮減與交通成本上升,優先償還高息債務
-
分散投資標的:利用互聯互通擴容,布局REITs、國債期貨等工具
-
關注政策紅利:綠色金融、人工智能等產業將獲資源傾斜,可透過ETF參與
透過靈活調整,即使面對財政整合期,仍能穩步邁向財務自由。